现在生活条件改善,在家洗澡为常事,历史上并非如此。据武汉文史专家彭翔华研究,老武汉人在过年之前,有个习俗,叫“洗年澡”:过年之前,无论家境如何,都得要洗个澡、剃个头,否则就不叫过年。
老武汉的澡堂比药铺多,只要条件过得去,老武汉人在过年前都会去澡堂洗个年澡。只有实在造业,去不起澡堂的,才会顶着严寒在家里洗。
澡堂多到数不清
要说老武汉有多少澡堂,那实在没办法统计,太多了。比如2021年5月关门的一家老澡堂,位于洪山区的小巷子里,随便一扯也是六七十年的历史,从开张到关张,在史册上不留一丝痕迹。
据说,由于澡堂多,旧时武汉人除夕躲债,就往澡堂里钻,债主也不知道去哪一家澡堂拉人。澡堂大多有过夜服务,睡过一夜,债务就自动展期到了新一年。
这么多澡堂里,能打出点名头的,江南江北,也就那么几家。
汉口这边,有“积庆里”浴池、黄石路上的“东山里”浴池、一元路上的“东华园”浴池、汉正街江边的“清泉池”、黎黄陂路上的“太平洋”浴池;汉阳比较有名的,就是钟家村的“和平浴池”;武昌这边,最著名的是斗级营的“大桥浴池”,历史上叫“福隆澡堂”。
这些澡堂里面,不少都有上百年甚至更久的历史。比如最著名的澡堂之一“东华园浴池”,原名买春茶园,开办于1908年,后改名玉壶春茶园。1912年开始,扬州商人在此开办东华园浴池,是武汉首家新颖的盆汤店,内设男女浴池,曾风靡一时。浴池开张之后,原来的茶园也没有关门,而是继续作为喝茶与文艺演出的场所。
往日,很多去澡堂不仅仅是洗澡,而且是一种生活方式。像东华园那样“澡堂/茶馆”一体的地方,更是一种重要的社交场所。老武汉的茶馆,一天分三轮,早茶、午茶、晚茶。闲人一早上就去,先喝茶,后洗澡;正经人下了班去,先洗澡,后喝茶。
当年,客人一进澡堂,热气扑面,服务员笑脸相迎,递上毛巾、茶水和肥皂,进去泡浴池、搓背。搓澡时用白毛巾,搓脸时毛巾包缠要厚,搓身体时毛巾的包缠要宽、大、薄、紧,便于搓大面积。洗完以后,还有修脚、按摩,累了还可以眯一小会,再慢慢踱出门外,去茶馆喝茶听戏。
新世纪逐渐衰微
从上世纪初,直到上世纪90年代,因为家庭洗浴条件普遍较差,武汉这些老澡堂的生意一直都还不错。笔者记得,上世纪90年代初时,家里安装了第一代的燃气热水器,算是比较早的。当时,武汉还有大量家庭没有条件在家里洗热水淋浴,澡堂对百姓生活依然不可或缺。
进入新世纪以来,随着住房条件日益改善,热水器已经成为了家庭住宅中的基本标配,“每天洗热水澡”从上世纪的奢望变成了如今的日常生活习惯。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,澡堂逐渐衰微下去了。
据本地媒体探访,到2012年,原来的“东山里”浴池、“太平洋”浴池、“和平”浴池等著名老澡堂,都已经拆除或者改成临街商铺。原来的著名澡堂中,仍在保持营业的,仅剩下“积庆里”、“东华园”、“大桥”等寥寥几家,其面向的市场也出现了极其明显的下沉趋势。当时,坚持去老澡堂洗澡的,除了少数几十年的老街坊之外,大部分以居住环境较差的进城务工人员为主。十年过后,如今这些老澡堂基本上已淡出武汉人的视线。
2015年,“东华园”被拆除时,曾引发本地媒体的关注。当地一位老街坊胡先生曾在是东华园50多年的客户。他亲眼见证了这家老字号的衰亡。随着新世纪客源减少,浴池经营越来越困难,“床单脏脏的,淋浴的莲蓬也锈得不像样,大浴池水换得不太勤了,我近十年没泡过,进去都只淋浴。进门也不再端茶递毛巾,虽然还有搓澡、按摩、修脚,都得另外收费。”
据当地人介绍,东华园关停可能与使用锅炉有关。相关部门要求浴池拆除锅炉,浴池方也考虑改用电或燃气,可能是因成本太高没有改。“别人只让拆锅炉,也没让关门,估计是成本高了负担不起就关了。”
虽然老字号澡堂在历史的进程中逐渐湮灭,但如果今天的武汉人想充满仪式感的洗个“年澡”,其实还是有很多选择。眼下,充满着北方浴室文化特色、金碧辉煌的“洗浴中心”,在武汉还颇有一些,完全可以满足“仪式感”的需求。如果你觉得它们“太新,没有老武汉的味道”,不妨这样想——这世上的每一间澡堂,每一种文化,都是从“崭新”开始。